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僧智聚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8—609 【介绍】: 南北朝至隋时僧。
俗姓朱
幼出家于苏州虎丘寺
通习经论,时以为释门瑚琏。
南朝陈时诸王颇钦礼之。
后主至德二年,诏于太极殿讲《金光明经》。
次年,归住苏州东山精舍。
,名臣杨素苏威礼重之。
文帝开皇十二年,诏为僧官齐王杨暕驰书召之,以疾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朱姓
神气清远。
彰于襁褓。
出家住苏州之虎丘东山寺
寺有胤法师
道艺之元匠也。
依以学。
无怠分阴。
同郡顾希凭。
会稽谢峻岳。
复以辞林理窟相与发明。
故能于弱冠之年。
即事讲说。
尤慕庄严皭师成实。
而服膺焉。
咨质既久。
疑滞咸析。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
监赏人伦。
见而叹曰。
诚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
新蔡王叔齐
并加钦属。
至德二年
诏于太极殿
开金光明经。
天子躬御法筵。
臣僚咸在。
于时云兴瓶写。
莫不歆艳。
三年丁外忧。
归隐旧里。
弘导不废。
开皇十一年
降玺书劳问。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公威
躬造道场。
接足作礼。
进施予以效诚敬。
十二年
诏置僧官
以居平等之任。
郡将宗成刘公
从受菩萨戒。
齐王暕作牧淮海。
贻书迎之。
不起。
大业五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终。
寿七十二。
即以其年之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子道恭等。
树碑旌行。
秘书虞世南文。
释智聚
姓朱氏
苏州虎丘东山寺
神气清远彰于襁褓。
深厌笼樊乐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师
胤道艺之重羽仪当世。
分阴无怠请益深旨。
有同郡顾希凭会稽谢峻岳。
义府经肆。
东南之美。
并钦高德同揖清风。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举。
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才踰弱冠便弘讲说。
庄严㬭师。
新实一家鹰扬万代。
遂伏膺咨质百舍非远。
斐发既精疑滞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内外鉴赏人伦。
常叹嘉之。
以为释门之瑚琏也。
陈鄱阳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齐
并降贵慕道延请敷说。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极殿讲金光明。
天子亲临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写此悬河振斯木铎。
亹亹奇韵超超入神。
或有捷径小道互持邪论。
莫不回车杜口改心易业。
人主叹赏称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忧。
泣血衔哀殆将毁灭。
因此言归旧里。
止于东山精舍。
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开皇十一年
爰降敕书殷勤劳问。
法师栖身净土援志法门。
普为众生宣扬正教。
勤修功德率励法徒专心讲诵旷济群品。
钦承德业甚以嘉之。
尚书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国公苏威
并躬到道场接足顶礼。
咸舍净财资庄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请居平等之任。
以雅道斯人。
直心应物。
和合之众清风穆如也。
郡将宗成刘公
夙仰高名常钦盛德。
及部临镇。
请为菩萨戒师。
齐王暕以帝子之贵作牧淮海。
乃降教书至山延曰。
弟子下车旧楚亟改炎凉。
逖听清规其来有日。
敬承幽栖山谷多历年所。
道风胜气独擅当今。
故以德冠林远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独步江东何甚之美。
未获稽疑下筵餐承高义。
杼轴之劳载盈怀抱。
据虎之岫川途不遥。
翔鹭之涛风烟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翘勤之望。
乃固辞以疾。
事不获从。
引藉平台深加敬礼。
频遣使人请弘大教。
惟志违人世心逸江湖。
词翰恳恻固求东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资给所须将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还居山寺。
现疾浃旬。
而神用无爽。
大业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终于本住。
容貌若存。
顶暖身柔皆如平日。
闻诸前记。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岭
性托夷远衿情闲澹。
等怀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丧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测。
美风姿善谈笑。
流连赏悟见者忘返。
加以乐说忘疲总持无失。
讲大品涅槃法华等各二十遍。
单经适务者。
罕得记焉。
又居身清俭不在饰玩。
衣钵已外随用檀舍。
方丈之内虚室萧然。
几榻之间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时名重当世。
其所造丈八卢舍那无量寿荆州瑞像。
于寺供养。
并起涧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庄严。
子道恭。
子道顺。
德惟上首。
传灯。
敢树高碑用旌景行。
秘书虞世南为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普明陈朝至唐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朱氏
会稽人
始名法京
少有异志。
尝遇僧乞食。
谓之曰。
郎性嗜善。
天台山有初依菩萨。
说法其间。
可从以出家。
陈太建十四年
乃入山。
适值智者处高座开讲。
遽礼拜。
智者下座笑曰。
宿愿力故。
复尔相遇。
因受禅法。
兼习法华。
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陈祯明元年
侍智者游杨辇
诏居光宅。
以脩定业。
仍命之纲纪。
陈亡。
智者西上。
庐山东林寺
明行忏法于陶侃瑞像阁。
僧谓曰。
至理晓朗。
照了三世。
因易名普明
智者以为然。
及智者欲铸铜钟。
天台供养。
而盲人适至炉韛之所。
大恶之。
及出模。
果破缺不完整。
再铸而后克全。
声闻七十里。
国清房居水上。
其下多礓石。
不便于汲。
独念曰。
苟石能出水者。
岂不快哉。
数日石果出水。
国清讲堂狭小。
欲易而高大之。
顶禅师谏以为不可。
括州刺史孝节
柱泛海。
至明往迓之。
赤城见明行林木中。
身长出林木上。
翼从数十人。
曰。
兄勿苦谏我。
我事成矣。
知其异。
合掌曰。
不敢一听仁者所为。
立柱之日。
山灵见相。
尤奇诡。
造金铜丈六卢舍那坐像。
施金十一两者。
曰从漕溪村来。
迹之无
侍者恒闻其房人语声。
劝之脩善者。
视之则寂寥如常时。
忽晨起。
呼诸弟子励曰。
夫人命危脆。
宜自知时。
因更衣而逝。
寿八十六遗体端坐。
屈三指。
颜色经信宿不变。
寺主慧纲。
维持后事尤备。
而塔则其弟子荣泰奉焉。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恒童。
口常称佛。
聚砂以为福事。
蒿艾以为殿塔。
不俗谈戏。
惟志崇法。
有僧乞食因即劝云。
郎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四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下讲竟。
顶礼归依愿尽此生以为弟子。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晓夕左右伏膺无懈。
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
诵法华经一部。
至祯明元年
陈主敕迎智者出都。
从往金陵光宅寺
专以禅思为业。
同堂坐者奉命检校
俄而陈国云亡。
智者即上江州庐山东林寺
陶侃瑞像阁内。
行观音忏法。
冬十一月身不衣絮苦节行道。
见一僧云。
所名法京未为嘉称。
可改为普明
此名晓朗照了三世。
忏讫启智者述之。
便云。
此冥中所示。
宜即改旧从新。
又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若专思。
智者反路台造大钟。
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经营。
当欲铸时。
盲人来看。
悬鉴机知相不吉。
果尔开模钟破缺。
仍即倍工修造。
约语众中。
支不具者勿来看铸。
遂得了亮铮鑅声七十里。
钟今见在佛陇上寺。
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乃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
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
石中泉溜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随高置立。
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顶禅师商量。
劝勿改。
括州都督孝节
遥闻此事即施柱泛海送来。
赤城
感见身长一十馀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
曰。
兄勿苦谏。
事愿剋成。
知神异。
合掌对云。
不敢更谏。
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当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槽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
清旦呼诸弟子。
夫人寿命不可常保。
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
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春秋八十有六。
经二宿左手仍内屈三指。
当于其时有房内弟子荣泰难提二人。
剃头沐浴见如此事。
即报寺主慧网。
合众惊集倍恸于怀。
然其为性不畜私财。
淅南诸州男女黑白归向者数不可纪。
所得布施随缘喜舍。
每参隋帝悉蒙命坐。
赐绢一百二十段。
用充六物。
不留寸尺。
悉造经像。
有敕施僧基业。
见于寺录。
造金铜尊像小大十躯。
人中已上十回作僧施。
读藏经二遍。
其外书写经论。
彫画殿堂。
诸寺宇。
傍为利益。
及诸灵验。
功德费用。
运心应念即自送来充其支度
不可具载。
释普明
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
会稽人
少小志操有异。
有僧乞食因劝云。
即子既有善性。
可向天台山出家。
其中有初依菩萨在彼说法。
遂以陈太建十四年
踰山越涧来入天台
正值智者处坐说法。
智者笑云。
宿誓愿力今得相遇。
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
每于泉侧练苦专思。
智者反路台造大钟天台供养。
江陵道俗竞为营造。
当欲铸时盲人来看。
悬鉴机知相不吉果尔。
开模钟便破缺。
还国清所住之房。
去水悬远。
房头空地纯是礓石。
仍怀念曰。
若令此石出水岂不快乎。
言竟数日石中泉溜。
周给东西。
国清精舍。
高帝置立。
以讲堂狭小欲毁广之。
顶禅师商量。
劝勿改。
括州都督孝节遥闻此事。
即施柱泛海送来。
赤城感见身长一十馀丈。
高出松林之上。
翼从数十许人语曰。
兄勿苦谏事愿剋成。
知神异合掌对曰。
不敢更谏一依仁者。
竖堂之日感动山王。
晨朝隐轸状若雷震。
摧树倾枝阔百步许。
自佛垄下直到于寺。
至于日没还返旧踪。
砰砰磕磕势若初至。
又愿共道俗造堂殿金铜卢舍那像坐身丈六。
时有一人称从曹溪村来。
施金十一两用入像身。
问其姓名终不肯说。
礼拜辞退。
周访彼村无人识者。
又比房侍者恒闻房内共人语话。
阴伺察视不见别形。
所听言音唯劝修善。
既而化缘就毕。
大渐时至清晨呼诸弟子曰。
夫人寿命。
不可常。
保汝等宜知。
便自脱新净之衣著故破者。
换衣才竟奄然就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宝积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姓朱
冀之条人。
出家访道。
其志有可敬者。
齐亡教废。
遁居泰山
以养素。
开皇十四年
文帝东巡。
获上谒。
甚悦。
诏住京之胜光寺。
智论摄大乘论。
连环讲贯。
未尝已。
姿性宽恕。
人迫忤之。
不恤也。
或有毁之者。
辄脱衣遗之曰。
卿能见吾过。
而不为吾掩。
真吾师友也。
仁寿初
诏送舍利塔华山思觉寺。
其瑞应别有传。
释宝积
姓朱
冀州条人。
割略爱网访道为任。
浮游靡定不存住止。
齐亡法毁潜隐太山
回互鲁兖乃经年稔。
开皇十四寺。
隋高东巡候驾请谒。
一见便悦。
下敕入京住胜光寺。
讲扬智论及摄大乘。
而体量虚廓不计仇隙。
曾有屏毁达其耳者。
解衣遗之曰。
卿见吾过。
真吾师友。
仁寿初年
敕送舍利于华岳思觉寺。
寺即左仆射杨素之所立也。
初下之晨。
云垂四布雪满山邑。
天地奄暗逼目无见。
及期当午忽尔天清日朗。
现五色云于塔基上。
去地五丈。
圆如轮盖。
遥有见者。
望其盖上朱光赫奕。
团团直上远连天际。
暨于覆了云合光收。
还如晨旦。
后卒于京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